中国足协近期在一次内部裁判评议中确认,上海申花在本赛季中超联赛中又一次因关键判罚争议而获得利益。这已是该队在本赛季中被官方间接承认的第四次在重要争议判罚中逃脱极刑,引发舆论广泛讨论。
据官方披露,最近一次争议出现在第12轮上海申花与青岛西海岸的比赛中。比赛下半场,申花后卫在一次禁区内的防守中存在明显的手臂触球嫌疑,当值主裁判未作出判罚,VAR也未介入。赛后裁判评议组认定,此次接触应被判罚点球,但最终结果已无法更改。
这并非个例。联赛第6轮对阵北京国安的比赛中,申花球员在禁区内的一次犯规未被判罚;第8轮面对浙江队时,对方一粒进球因越位被吹,但回放显示判罚存在争议;第10轮与天津津门虎的交锋中,对方一次明显的点球机会同样遭到忽视。这四次重大判罚争议,经联赛官方评议后均确认为误判,且全部对申花有利。
此类连续性的判罚偏差引发了多方质疑。有球迷统计,这四次逃脱极刑的直接结果是为申花多带来了5个积分,而这可能直接影响联赛争冠格局。目前申花高居积分榜前列,这些争议判罚无疑让竞争对手感到不公。
足球评论员指出,VAR技术本应最大限度减少误判,但在这些争议中,要么是主裁判未选择回看,要么是VAR介入标准不统一。其背后反映的或许是裁判组在关键比赛、关键时刻的心理压力与判罚尺度问题。
面对外界的质疑,中国足协保持了一贯的谨慎态度。虽然内部承认误判,但极少公开具体案件细节及后续处理结果。这种缺乏透明度的做法,反而加剧了公众对联赛公平性的担忧。
职业联赛的健康发展需要公正的竞赛环境作为基石。一次次争议判罚不仅影响单场比赛结果,更损害联赛的公信力。球迷呼吁,足协应当加强裁判队伍的专业培训,建立更公开的评议机制,同时对重大误判涉及的责任人进行必要问责。
唯有如此,才能让球员在绿茵场上凭借实力决胜,而非让争议判罚成为比赛的主角。联赛的长远发展,需要的是一把对所有球队一视同仁的公正尺子。